伴隨順義區旺泉街道等被授予“國際安全社區”稱號,到2018年底,北京的國際安全社區已經達到了27家。這一從瑞典起源的“洋理念”,自2002年首次引入我國并開展試點,經過十余年本土化落地,已成為保障人們安居樂業、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。
國際級別的安全社區到底有多“安全”?從北京兩個國際安全社區“資深成員”身上,或許可以大致勾勒出那份歲月靜好的模樣。
屋外:大數據測燃氣報警
小巧的白色探頭,沿著墻壁垂下,在放置了多個液化氣罐的空間里默默偵測著周邊“可疑氣味”。這是德勝街道用于儲存餐飲店面液化氣罐的倉庫,隔壁值班室的墻上,方形電子屏幕顯示,此時倉庫里的PPM數值為62。
在街道轄區將近300家餐飲店面的后廚,都安有這樣一套裝置。“每15秒鐘更新數據,匯集到我們的餐飲單位燃氣大數據報警平臺上。”德勝街道安全生產辦公室主任王志強點開系統,代表著各單位PPM數值的線條起起伏伏,如同心電圖一般。“PPM是我們主要關注的數值,200以內屬于正常。到了三四百,線條顏色會變化,達到800就會報警。”
2012年獲評“國際安全社區”的德勝街道,去年又通過了五年一次的復評。這項由街道首創,針對轄區餐飲店面液化氣或天然氣泄露風險而設置的報警系統,稱得上是其保障工作場所安全的一大亮點。
自2015年報警系統逐步設置完成后,三年多來沒少為預防危機立功。“之前安德路上有一家夫妻店餃子館,許是店主比較累,下班時氣罐沒有關緊。數值走高后被平臺監測到,通知負責人半夜趕了過去。當時現場氣味濃重,可能還不至于‘點火就著’,但已經非常危險了。”他表示,街道正跟合作公司研究,打算接下來將社區巡查員、單位法人等信息都輸到平臺。“再有情況不需人工通知,自動撥打電話,響應起來更快。”
“三級跳”低洼院填平
同樣于2012年獲評“國際安全社區”的新街口街道,則根據自身情況在“低洼院改造”方面下了功夫。“我們街道平房區多,以前其實不存在‘低洼院’的概念,這些年市政路面不斷提升,最嚴重的地方甚至胡同比市政路面低,院里比胡同路面低,屋里比院里地面還低。”“不夸張地說,晴天一身土,雨雪天一腳泥,造成居民尤其是老人小孩出行不便。”
低洼院改造的核心,可以大致概括為鋪平院落地面、解決院落排水系統。“不僅是出行安全,挖開土層后我們發現很多院落的排水井、排水管線等全都已經老化碎蝕了,有的甚至是粉碎性的。人走在上面,可能哪天就掉下去了。雖然不是很深,但安全隱患是非常大的。”
作為北京首條啟動低洼院改造的街道,新街口的這一項目馬上要進入第十五個年頭。“每年會改造12個左右院落,平均面積為五六百平方米,最大的達到兩千平方米。”更具意義的是,這項工作帶動效應很大。“我們開始后,全市很多街道都在做了。房管所、產權單位也參與進來。現在我們還剩下30多個院,今后一兩年內爭取都要解決。”
門內:安全清單護航高齡老人
多年在德勝街道負責安全生產工作的同志介紹,國際安全社區認證有7條基本指標,具體到不同街道鄉鎮,要根據自身情況思考一些舉措。“比如有的地方水多,就有涉水安全;郊區鄉鎮,就涉及農業生產安全……是因地制宜的概念。”此外,國際安全社區理念中,尤為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注。“像這些年很多社區都會給老人做一些基礎輔助設施,包括坡道、扶手、防滑路面等等。”
如果說關于公共空間的風險防范、提升改造,是人們對“安全”的常規認識,那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,居民關上家門“日子過得好不好”,同樣是安全社區涵蓋的領域。
考慮到街道老年人較多,2016年、2017年總共給1300戶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安裝了燃氣泄露報警器。今年又選取了50戶高齡老人上門排查安全隱患,仔細檢查了他們家里的走線、用電器等。“發現有的老人家中插座是多年前買的,已經不符合標準了,還有的老人喜歡用報紙等遮蓋插座和充電器,都給出了整改建議。老人特別高興,有個92歲的老太太說,沒想到這個事兒做這么細!”
評說:“讓各類群體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”
談及打造國際安全社區,一句“讓人人平等享有安全和健康的權利”常被大伙兒掛在嘴邊。這句核心宣言于相關責任人看來絕非口號,而是極富深意和人情味兒的表達。表面上看每個項目受眾群體都不是特別多,但多部門整合資源,持續推進,恰恰可以令各類受眾群體都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。”轄區的天地事物人,“動的和不動的,可預測的危險以及不可預測的災害”,都在國際安全社區的考慮之中。“安全是發展的基礎,是個‘筐’,所有內容其實都可以往里面裝。”
回顧如今圍繞安全開展的形形色色的工作其中最為“任重道遠”的,是對人們安全意識的培養。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,再怎樣或許也很難全面覆蓋,但多做一件事就會減少一分可能的傷害。”